找到相关内容414篇,用时36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俳句与禅文化

    化为庄周。庄子问道,到底是蝴蝶化为庄周,还是庄周化为蝴蝶?“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物化”本是道家学说,但禅宗是吸收道家思想而形成,在出于自然,而不是有意为之地实现...李白《月下独酌》第二首的“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无论是日本的俳人还是中国的诗人,都歌咏了物我双遗,在无意识中与自然的造化融合。  禅宗文学和道家文学的物化,不完全相同于通常...

    马兴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553841910.html
  • 熊十力对哲学与科学的区分及其文化蕴含

    科学命题对人文言述的代换与消解,其现实含义是当以人文手段解决的问题反而嫁接到物化的方法途径上来了。这种代换与消解更多地表现在方法上,熊十力不无痛心地指出,“弟以为今日考史者,皆以科学方法相标榜,不悟...另一方面则会造成本体的物化,因为本体的本原化处理就是把本体看作了具有创生功能的存在者,而且不自觉地预设了本体在万法之外的独立实存性质。基于上述理由,熊氏不满于以“本根”、“本原”作为“本体”的代语,...

    陈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4052053.html
  • 日本俳句与禅文化

    。庄子问道,到底是蝴蝶化为庄周,还是庄周化为蝴蝶?“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物化”本是道家学说,但禅宗是吸收道家思想而形成,在出于自然,而不是有意为之地实现...月下独酌》第二首的“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无论是日本的俳人还是中国的诗人,都歌咏了物我双遗,在无意识中与自然的造化融合。  禅宗文学和道家文学的物化,不完全相同于通常所说的...

    马兴国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03554882.html
  • 佛教与玄学之于传统译论的意义

    文本认为,翻译审美实践过程中,译者对意在言外隐秀之美、以虚孕实含蓄之美、以形写神之气韵美、动静互涵之和谐美以及神与物化之境界美的崇尚和追求,以及翻译属文进程中倾向于以意驭形的“意合”趋向,与佛学以及...尚骨气”,薄色彩而重笔法,而且绘画须本于立意归于用笔。这也正是唐代王维在其《山水论》中所说的“意在笔先”,由“神与物化”而至“意与物化”。   就书法而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书论》中提出“意在笔前...

    张思洁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070084641.html
  • 论熊十力的唯心论的本体——宇宙论的形而上学

    ,习心是物化之心,与物对待之心,它迷执小已,歧物我,判内外,当然不能成为万物的本体。“若乃廓然忘己,而澈悟寂然非空,生而不有,至诚无息之实理,是为吾与万物所共禀之以有生,即是吾与万物所同具之真性。此...本体。熊十力认为,作为万化实体的本心,可从不同的方面加以刻画,随义差别,可有多名。就其遍万物而为其主宰而言,可名为心;就其主乎吾身而渊然恒有定向,使恒顺其生生不息之本性而不物化而言,可名为意;就其发为...

    郁振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03752048.html
  • 生命的心心相印——庄子、禅宗与中国生命转化的哲学

    外界一切变动的影响。当然也不受生死的左右。这就是所谓不与物迁。后来魏晋时期的佛家僧肇写了一篇“物不迁论”,即根据这个思想而发挥的,而我们心之所以能不迁者,也就是心能自主。所谓“命物之化”,即是主宰物化,也就是为物化之主。“守其宗”的宗即是指这个主。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生命的自主,不是说生命本身能够自主,就像开生命的列车,快开到底站时,突然停了下来,说“开到底站,没有意思,我不玩了”。或者...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81959602.html
  • 论佛教世俗化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三)

    透过神话的、百戏的、巫咒术之类等等非理性的技艺手段强化了佛教的“神”性和物化的社会能量。使其物化的外延变态、适时地延伸,形成为一种非此非彼,即此即彼的、混杂而又模糊的宗教文化。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文化事...宗教精神领袖的进程,亦将传统之孔孟儒学,改造为颇有功利性的实用的统治法典思想,正所谓“遗予黄金满赢,不如一经。”。忠、孝之观念,亦被物化皇宝统治和士大夫升迁的御用工具。  以治经为世业的汉儒,因于功利...

    郑重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41165844.html
  • 佛教与科学之“真实”问题辨析

    ,在真正科学的殿堂和佛教的宁静境界之中,将被彻底击碎。  五  科学与佛教在本质上关注点是不同的。科学不承认任何超越于物化世界的力量,反对用超越物质世界的原因和力量去证明任何物质现象及其发展过程。而佛教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对精神归宿的重视,对精神慰藉的落实,相信超越于世俗物化世界之外的、清净的精神世界或精神寂静的境界的可实现性。由此,佛教以有情众生为本的立场和视角,决定其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注重从...

    金易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40370598.html
  • 佛教与科学之“真实”问题辨析——佛教视野中的科学一瞥

    不同的。科学不承认任何超越于物化世界的力量,反对用超越物质世界的原因和力量去证明任何物质现象及其发展过程。而佛教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对精神归宿的重视,对精神慰藉的落实,相信超越于世俗物化世界之外的、清净的精神世界或精神寂静的境界的可实现性。由此,佛教以有情众生为本的立场和视角,决定其在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注重从对主观的考虑出发,关注众生的精神领域。因此,对超物化的力量的肯定和否定,决定了佛教与科学...

    金易明

    |佛教与科学之“真实”问题辨析——佛教视野中的科学一瞥|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55573910.html
  • 亲子生命成长营筹划理念

    的孟母三迁;生命的本质就逐渐被物化、机械化,甚至血腥的行为,便不期然浮现。   回顾廿一世纪初,国内外频仍的天灾人祸,动辄造成数百、数千的人员伤亡,使大家更警醒生命的无常,和人心的浮动。这一切的变化...

    陈颖佛

    |教育|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10/1843296233.html